加入论坛 登录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心脏中心 返回首页

陆医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ibabyheart.com/?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健康报】沈晓明:“我半辈子只做了三件事”

已有 182 次阅读2013-12-15 20:21 |个人分类:转载文章

49岁的沈晓明教授,头发已经开始花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谦逊地说:“我半辈子只做了三件事:儿童铅中毒防治研究、新生儿听力筛查研究和儿童睡眠研究。”然而,就是这三项研究成果均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1月23日,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首届东方转化医学高峰论坛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参加。论坛上,我国著名儿童保 健学专家沈晓明教授作了题为《应重视从医学研究向卫生政策的转化研究》的演讲,博得了满堂彩。至此,2012年沈晓明教授已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国内就自己领 衔完成的已经转化成预防策略和卫生政策的3项医学研究成果作了13场演讲。

  儿童铅中毒研究推动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含铅汽油

  还是在师从我国儿科学泰斗郭迪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1989年,有一天,沈晓明为一群患有严重贫血症的儿童治疗,发现患儿均为铅中毒引起的病症。当时,我国还没有把铅中毒当作一个公共卫生威胁。学生沈晓明的这一发现,让导师郭迪教授喜上心头。

  为了在儿童铅中毒防治领域深耕,沈晓明于1994年3月赴美国从事有关儿童铅中毒的博士后研究。在美期间,他 从导师、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儿科学教授约翰·罗森的一份资料中得知,全美有300~400万儿童受到环境铅污染的影响,铅毒性作用已经成为影响儿童生长发 育的重要因素之一。那么,我国是否也存在儿童铅暴露的问题呢?两年后,沈晓明回国便一头扎进了铅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及其预防的系列研究中。

  据该课题的第二完成人、现任上海市环境与儿童健康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颜崇淮教授回忆,沈晓明教授在设计课题时, 独创性地把铅对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和胎儿期铅暴露对婴儿发育的影响及其预防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带领课题组深入上海5个区县、30所幼儿园和托儿 所,对1972名0~6岁的儿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我们还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铅对幼鼠学习能力损害的动物模型,系统研究了铅对幼鼠学习记忆能力损害的神经生物 化学机制和可能的药物预防措施;在国内首次发现钙剂和维生素C对铅毒性具有预防性的保护作用,首次报道被动吸烟是造成胎儿期及儿童铅暴露的危险因素。”谈 起这项研究取得的成绩时,颜崇淮很是自豪。该研究推动了全国范围内停止使用含铅汽油,有效地干预了影响我国儿童智力发展的危险因素。

  在这一研究已经完成,并已获得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的7年中,沈晓明带领着他的团队继续进行追踪 研究,证实了上海市自1997年10月1日起实行汽油无铅化后10年,学龄前儿童血铅水平从1997年的37.8%下降到2007年的3.9%,下降幅度 将近90%。这一数字有力地证实了,实行汽油无铅化有利于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

  新生儿听力筛查被列入《母婴保健法》在全国推广

  当年在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时,沈晓明就发现许多早期诊断出先天性耳聋并给予干预措施的儿 童,能够在正常学校上学。回国后,他抓紧时间和耳鼻喉科的专家以及言语治疗专家一起筹划,为建立一个听力筛选和早期干预系统而奔走呼吁。1998年,这项 名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及干预”的研究正式开始运作了。

  现任上海新华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主任吴皓教授向记者介绍说,这一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对新生 儿期鼓室和外耳道的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改变进行了观察,首先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两期筛查的新方案,使得假阳性率进一步降低,转诊率下降90%,同时在国内 首先建立了新生儿听力障碍早期诊断及综合干预的技术体系,使听力障碍新生儿在3个月内得到确诊,6个月内得到系统干预,从而实现“聋而不哑”。

  沈晓明教授身先士卒,带领研究团队首次在一个特大型城市建立了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早期诊断和综合干预的规范 化网络体系,查证了上海市新生儿听力障碍的发生率、分布情况和干预效果,使得这项研究成为迄今为止国际上筛查数量最多、筛查覆盖面最广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项 目。此后,他们还对新生儿听力障碍的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了连续3年、多达225793例样本的观察,筛查覆盖率达95%,为目前国际上样本量最大、覆盖率最 高的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   

  令团队每一位研究成员都振奋不已的是,研究成果经卫生部、全国残联推广应用后,不仅统一、规范了全国范围内的 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法,而且把首次制定的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的技术规范》列入了我国《母婴保健法》中的法定筛查项目。这些举措带来的 效果无疑是明显的:开展此项研究前,上海有24所聋哑学校,到2012年只剩下了3所。

  儿童睡眠研究真正实现“让孩子每天多睡一小时”

  作为儿童保健学专家,沈晓明在比较自己的父亲和儿子后发现,中国人童年期的睡眠时间一代比一代少。社会的发展 使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观念受到挑战,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娱乐活动增加和学业负担加重等原因,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难以享受“高枕无 忧”的乐趣。从1999年开始,沈晓明又开始了儿童睡眠研究。

  课题的第二完成人、擅长治疗儿童期睡眠障碍的江帆副教授说,这项研究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儿童睡眠多中心流行 病学研究,囊括了9省市0~18岁的30250名儿童,获得了一系列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间、睡眠习惯、常见睡眠问题发生率等基础性数据,填补了我国儿童 睡眠资料的空白。研究首次提出中国儿童睡眠不足已成为肥胖的高危因素,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慢性睡眠不足对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具有隐匿性和不可逆性。

  “睡眠不足造成的最大问题是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沈晓明在研究中忧心忡忡地说,一个孩子的智商下降几分问题 不大,但如果一个群体的智商都下降5分,影响就太大了。“现在,我国智商在70分以下的智障儿有600万,智商在130分以上的天才儿童也是600万。但 如果儿童群体的智商平均下降5分,那么智障儿童就会增加到940万,而天才儿童就只剩下260万了。”

  “考虑到短期内难以改变课业负担重的局面,改变上学时间或许是个适宜的方法。”沈晓明和他的团队于2007年 在上海10所小学成功试点,促使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迟上海市中小学生到校时间以保证睡眠时间的政策。此后,上海市小学和初中的早晨上学时间从7时30 分~7时45分分别调整到8时15分、8时整。2010年9月,教育部向全国各省市教育厅发布简报,介绍上海经验。2011年2月,教育部又在北京召开全 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保障儿童睡眠健康”座谈会,将上海的实施方案向全国推广,“让孩子每天多睡一小时”。

  有凭有据的建议与毫不动摇的主张

  “有凭有据的建议与毫不动摇的主张,改变了公共卫生政策和政府的行动。”我国著名免疫学家巴德年院士曾这样评 价沈晓明的三项医学成果。沈晓明也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研究数据的支持,主张一定软弱无力;如不坚持主张,则研究成果无法对大规模的人群产生真 正的影响。

   “转化医学从提出来的第一天开始,就不仅是一个临床医学的概念,同时还是一个预防医学的概念。可惜的是,它们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卫 生政策的改善对人类健康的促进作用远大于某一项单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某一种药物的发现。在转化医学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关注医学研究向预防策略和卫生 政策的转化。只有这样,转化医学的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首届东方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上,沈晓明的这番话直击每一位听众的心坎。


路过

漂亮

酷毙

搞笑

鸡蛋

鲜花

加油

雷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加入论坛

为宝宝找到心的方向!

社区首页| 家园首页| 群组首页|手机版|上海市东方路1678号 021-38626161|关于我们|沪ICP备15019786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