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创立于1973年,发展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国内第一个小儿心胸外科专科科室、上海市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首批临床医疗中心,每年手术例数达2000例,居世界第一。治愈率超过97%,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伴随3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见证了中国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的发展历程,始终代表着我国先心外科的水平和方向,是拼搏精神、爱国精神、科学精神的赞歌。
后排左起:朱德明教授、何萍萍护士长、张海波教授、史珍英教授、管永梅护士长、顾晓蓉护士长、苏肇伉教授)
自强不息、埋头苦干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经济基本处于崩溃边缘,要实现由弱变强,由低至高的飞跃,不能靠天,不能靠地,也不能靠神仙上帝,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干、去拼、去闯、去奋斗、去创业。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国内条件有限,无论是病房和仪器设备,还是学习资料都比较匮乏,更谈不上对外交流。老一代专家丁文祥教授和苏肇伉教授带领科室人员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条件,自力更生、刻苦钻研、艰苦奋斗。许多手术模式在临床应用之前查阅文献,有时为了一个数据找遍全上海甚至全国图书馆。各种操作和方案反复动物实验,总结规律,将误差缩小到最低程度。 当时适合小儿心脏外科的手术器械奇缺,丁文祥教授和苏肇伉教授集思广益,发动全科人员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图纸,跑工厂,下车间,研制出特有的手术专用撑开器、吸引器等。这些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产品设计精妙、翻转灵活、价格便宜,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目前广泛应用于国内各个心脏中心。在近年的国际会议上,仍被美国著名的先心外科中心,波士顿儿童医院向全世界同行推荐。 先心外科是一个整体学科,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是两大基础。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在艰苦的条件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深入研究小儿心脏的生理和病理,改进设备和技术,开发研制国产心肺机和膜式氧合器,于1984年第一次在国内将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应用于临床,极大提高了我国婴幼儿,尤其2岁以下先心外科的诊治水平,将死亡率降到10%之内。这一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全国19个省市35家医院推广,填补国内空白。 外科手术依如作学文,但又要求心神合一,手脑并用。在如今知识信息都比较发达的时代,小儿心胸外科科主任徐志伟教授要求大家在理论和实践做到高度统一。把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作为科室每个成员的终生必备的工作来抓。先天性心脏病种类繁多,有30多种,术前的判断是至关重要的,小儿心胸外科要求每个人对各种疾病的解剖、生理、手术演变、最新进展,从基础到临床,删繁就简,重点要赅,做到了然于胸。读书破万卷,才等下笔如有神。科室订阅了有关本专业的所有国内外图书期刊。凡是国外出版了最新的书籍杂志,国内没有的,或者出国开会培训时不惜代价购回,或者请国外的同行代购。然后复印分发给大家,择其善者而从之。实践上制定严格的训练和准入制度。各级医师经过近残酷的训练才能独立工作。外科医师必须熟悉和掌握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而体外循环和术后监护医师必须通晓各个疾病的手术指征、方案和预后,护理人员更是积极定期上课培训,学习新的理论和技术。全科人员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理论的总结和文章的发表是衡量一个科室水平的重要标志,小儿心胸外科善于从实践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教授到护理人员,每年都有大批文章在国内外发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国内同专业领先。
放眼世界、兼收并蓄 学然后知不足。改革开放带来了全新的知识和观念,上世纪80年代初,丁文祥教授敏锐地意识到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已远远不能适应世界先心外科的发展。1984年,美国民间组织Hope基金会一次偶然的在上海短暂停留结识了丁教授,抓住机遇,促成了发展,丁文祥教授及小儿心胸外科即与Hope基金会建立长期合作计划,采用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每年定期送科内人员前往美国哈佛大学附属波士顿儿童医院学习,同时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整套人马连续20年定期来小儿心胸外科指导,小儿心胸外科从基本理论到临床实践有了质的飞跃。在合作初期年手术例数仅200例,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制约着学科的发展。打开国门,迎来了全新的理论和实践,从基础研究、临床技术到硬件设施,都及时达到国外同时期的水平。年手术例数在1988年达到500例,居国内第一。手术年龄和手术难度都远高于国内同等医院。 长达20年的国际合作先例,是中美合作的佳话。整整领先国内同行10年,同时也为国内小儿心胸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丁文祥教授1989年向时任上海市市委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和市长朱鎔基同志建议和美国民建组织Hope基金会建立长期合作计划,在浦东另开辟新的儿童医院建设,重点发展先天性心脏病的内外科诊治。该计划作为中美双方合作建设的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项目得到了原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朱镕基等同志及历届上海市市委、市府和浦东新区政府的关心支持,1989年5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同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与美国HOPE基金会合作建造上海中美儿童医学中心的通知》(沪府办[1989]79号)。该中心作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之一,由新华医院全面负责筹建工作。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于1996年3月开工,同年11月主楼结构封顶,1998年6月左右全面竣工并通过验收。1998年6月1日,医院运营开业,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夫人希拉里等中、外贵宾400多人参加了开业剪彩典礼。中心的建成为心胸外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1999年,心胸外科整体从浦西的新华医院搬迁过来,第二年,即2000年,手术例数即达到1000例,在国际上奠定了一定地位。 勇于创新、开拓进取 创新是科学进步的灵魂。我国先心外科是建立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之上的,要想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科学求证、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学以致用。这是小儿心胸外科的传统。早在1974年,丁文祥教授在开科之初就提出重点攻坚2岁以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大动脉换位术纠治大血管转位是一个先心外科中心诊治水平的标志。1986年丁文祥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此类手术,标志着我国先心外科正式吹响向世界先进水平进军的号角。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小儿心胸外科在2000年到2006年,完成此类手术近200例,其中小于30天的新生儿50例,成功率达95%,手术数量和存活率都居国内最领先地位。2003年以来,连续纠治30例室间隔完整大血管转位病人无死亡标志我国先心外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纠治一例出生后11小时病人,2006年纠治一例出生后7小时病人,手术年龄和体重均创国内之最,入选上海市党史研究室“上海之最”。 自上世纪90年代,小儿心胸外科的每一次探索和创新都标志着中国先心外科的又一次飞跃,并成为诊治的规范和标准。1994年,开展深低温低流量转流方法。1996年,自体肺动脉重建右心室流出道。1999年,大动脉换位术纠治肺动脉瓣下型右心室双出口。2000年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纠治主动脉弓发育不良并发心内畸形,一期纠治法乐氏四联症伴气管狭窄。2001年心上法纠治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2002年双调转术纠治纠正型大血管转位,快速二期大动脉换位术纠治大血管转位。2005年,大动脉移位术纠治大血管转位合并肺动脉狭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小儿心胸外科始终认为学科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和理论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和意识的创新。1988年突破常规,在国内首创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急诊先例,为1名四联症缺氧发作婴儿行急诊根治手术,取得成功。此后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针对我国国情和先天性心脏病的实际特点,实施“提高婴幼儿危重和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疗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和实践,创立危重复杂先心病“急诊手术”的概念和操作运行规范,攻克了“急诊手术”围术期中的关键技术和难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先心病外科治疗的模式。急诊手术数量不断增加,从1997年的10例增加到2005年的120例,死亡率从50%下降到8%。其标准和意识已推广到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十几个省市先心外科中心。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基础研究与临床并行,可持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是临床得基石,临床带动基础的发展。小儿心胸外科人员始终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意识到我国先心外科基础研究的薄弱,没有强大坚实的基础研究支撑,临床工作终究是空中楼阁,亦步亦趋,缺乏核心竞争力。为此,全科工作者选准目标,合理分工,从手术器械、修补材料到体外循环设备,从器官、组织到细胞、分子水平,从解剖、生理到病理、手术方案设计优化,从点到面,自浅至深,由简入繁,步步深入,涵盖先心外科的所有领域,建设成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实验与临床相结合的体制与理论体系,为中国先心外科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十年来完成二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和上海市科研项目。1987年,完成膨体聚四氟乙烯心脏补片的研制和临床应用,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完成婴幼儿紫绀型先心病的手术纠治术后监测及设备研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完成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动脉转换术围术期心肺生理特点及其调整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完成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系列研究,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完成小婴儿危重先心病的急诊手术,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疗成果奖。1999年,完成卫生部课题深低温技术血气管理方案对脑保护作用的应用研究。2000年,完成小儿先心病外科治疗的新突破,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临床医疗成果奖、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2001年,完成提高婴幼儿危重和复杂先心病外科治疗疗效的实验和临床,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年,完成小儿复杂先心病房室连接不一致的解剖纠治术,获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二等奖。2004年,完成右心室双出口手术方案的优化,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2005年中华医学三等奖。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科委资助,开展胎儿心脏外科的研究。 净化灵魂,铸造文明团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为人师表,做事先做人。这些都是小儿心胸外科的训诫。不管是华发双鬓的老专家,还是新来者都始终将修身立命做为一生的课题来学习。小儿心胸外科创业三十余载以来,名胜在外,慕名求医者不计其数,有全国各地的,也有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香港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但不管他们是贫贱富贵、还是宏儒白丁,都是全心全意、一视同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小儿心胸外科每天都有专科门诊,但每天总供不应求,突破最高限额是常有的事,经常是华灯初上,才送走最后一名。每天手术超过12台,一年下来所有医师几乎没有时间公休。急诊手术更是无法预期。对每位外科医师而言,何时拿起手术刀都是工作的一部分。无论多么疲惫,病人的到来就意味着战斗号角的吹响。 为病人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全国人民服务始终是小儿心胸外科的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始终在问自己“我们为人民做了什么?”。作为卫生部制定的小儿先心外科培训基地,自从上世纪80年代,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专科医院、儿童医院的医护工作者在这里工作学习,极大提高了中国先心外科的整体水平,缩小与世界的差距,造福了千万个家庭。同时小儿心胸外科人员的足迹踏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送医到最艰苦的地方,留下的是欢笑,带走的是歌声。 1994年、2001年苏肇伉教授和徐志伟教授共同为上海福利院两名孤儿手术纠治先天性心脏病,当时的现场直播感动申城。小儿心胸外科每年要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福利院二十余例先心病人手术,让他们得到父母般的关爱。 德艺双馨换来人民的尊敬和承认。小儿心胸外科是战斗的集体、学习的集体、文明的集体。2002年获得上海市先进女职工集体。2003年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3年获得团中央“青年文明号”。2004年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2007年获得全国五一巾帼奖、全国五一劳动集体奖。2008年获得全国学习型班组。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的30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的30年,是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和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30年。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30周年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发展的历史历程,更是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