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成都儿童医院收治了大批重伤儿童。这些孩子因出血休克、多发性骨折,合并心肺衰竭,转运来时已经奄奄一息。此时,刚成立两年的儿童重症监护室发挥了巨大作用,12位医护人员不眠不休,凭着高超的急救水准和快速反应能力,创造了生命奇迹——百余孩子无一死亡。 昨天,当年抗震救灾的白衣天使之一、成都儿童医院郑静医生,来沪出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西部及东北地区儿科医护人员培训项目”十周年纪念活动。她说:“如果没有参加这个培训,可能地震时医院还没有重症监护室,我们也缺乏过硬的本领,那些孩子的命运也许会完全不同。” 2002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世界健康基金会协作,启动了“西部儿科医护人员培训项目”,旨在为偏远地区建立若干技术优秀的儿科医疗团队,促进儿科危重医疗发展,降低儿童死亡率。项目每年举办一期,除了免费培训外,还为学员提供住宿和膳食,并给予1万元的生活补贴。2004年,培训招收范围进一步延伸至东北地区。10年来,项目共培训学员273人,其中医生154人、护士94人,覆盖了新疆、西藏、云南、宁夏、甘肃、四川、黑龙江、吉林、沈阳等18个省区、53个城市的上百家医院。 陈彦香是银川市一医院的医生,也是西部培训项目的首批学员。她说,2002年前,宁夏没有一家儿童医院,遇到危重的新生儿只能束手无策,眼睁睁地看着生命逝去。参与培训后半年,她开始做一个“梦”——在家乡建立一个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她的梦想得到了西部培训项目的大力支持,不仅免费提供了两台呼吸机和两台血氧饱和仪,儿中心还派出9位专家专程前往银川。上海专家们手把手教陈彦香和同事们,如何布置监护室的空间、安排进出口通道,如何安装净化装置、调节紫外光照射强度……从无到有,一间15张病床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终告诞生。有了这间监护室,三年内医院危重新生儿死亡率从5.56%下降到1.43%,从只能收治单一的新生儿窒息,发展为可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重症呼吸衰竭、多发性脑出血等多种危重疾病。 学员们像种子一样,将先进的儿科医学理念、技术和人性化的服务,播撒到原本儿科空白的地区。在成都、昆明、内蒙古,先后有9个重症监护室建成。四川雅安市人民医院分别于2005年和2008年建立了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和儿童重症监护室,周边农村地区的危重新生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26%,降至2009年的6.7%,抢救成功率超过97%。据统计,273名学员在当地开展的培训超过1.5万人次。儿中心党委书记江忠仪说,“西部培训”项目今后将开拓网络教育模式,进一步降低培训成本,让上海的优质儿科医疗资源能打破时空局限,输送到更多基层单位,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 副市长沈晓明出席纪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