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儿中心10年来培训医疗水平欠发达地区儿科医护人员273人 播种西部 护佑孩童
本报记者 唐闻佳 殷炽龙很高兴,他一直的梦想——在医院建一个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终于要在今年年底交付使用了。“有了儿科监护病房,许多孩子都有救了!”昨天,站在上海儿 童医学中心“西部及东北地区儿科医护人员培训项目”(简称“西部培训”)十周年纪念活动现场,殷炽龙拘谨又激动。他说,要给“老师们”报告这个好消息。 殷炽龙,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的一名普通儿科医生,他口中的“老师”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医生们。
2009年,殷炽龙被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西部培训”录取,此后一年,他吃在医院,住在医院,像住院医师一样,在上海这所数一数二的儿童专科医院学习。一
年的全脱产学习,他分文未付,相反还获得1万元的学习补贴。回到梧州后,这个小医生推动所在医院儿科“改造”,在疾病治疗、科室设置、医疗器械等方面取得
多个“零的突破”。殷炽龙的一些改良做法还在当地的医疗继续教育班上被不断传播,覆盖更多的医务人员。
这正是儿童医学中心“西部培训”在十年前启动时的初衷:让受训者成为新的培训者(trainthe trainer),一批批学员犹如一颗颗种子,撒在西部贫瘠的儿科医疗土地上。
经验挽救孩子生命
殷炽龙所在的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地处广西和广东的交界地,用他的话说,“2/3的病人来自广西,1/3的病人来自广东”。这是当地最大的综合医院,但医疗水平远不及东部沿海城市,尤其是儿科。“原本,我们连一台像样的呼吸机都没有,危重的孩子就转院了,生死未卜。”
2000年,中国农村地区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为4.57%,远高于城市的1.38%。
“他们底子弱,什么都要听。”这是儿中心科教部副主任陆梅华初次接触西部学员的感受。第一年“西部培训”录
取了25名学员,为了让他们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儿中心特别成立了“导师团队”,编制“儿科诊疗常规”,让学生自学基础知识,节约讲课时间,腾出更多时间
用于临床实践。
殷炽龙是“西部培训”2010年毕业的学员。是年7月,广西爆发儿童手足口病,数十例重症患儿死亡。殷炽龙回到医院,正有一对11个月大、患重症手足口病的双胞胎,情况危急!
在没有儿童专用呼吸机的情况下,殷炽龙运用在上海学到的技能,运用定容型呼吸机(在东部沿海医院早已被淘汰的老式呼吸机),经过11个日夜的奋斗,救回了两个孩子。“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成功救治过手足口病危重患儿,从此有了经验,孩子们有救了!”殷炽龙很高兴。
受训者成为培训者
毕业一年多来,殷炽龙成功救治危重新生儿100余例。此外,筹建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让一些儿科技术“西部化”。
他发明改良了CPAP供氧法——西部地区普遍采用的供氧方法。由于孩子吸入的是纯氧,一旦超过6小时将产生
严重不良反应,比如氧中毒、肺损伤和新生儿视网膜病等。殷炽龙改良了简易CPAP供氧法,让吸氧浓度可调节,效果可与CPAP机(售价十几万一台,大部分
西部偏远地区医院无法负担)比肩。
如今,殷炽龙的简易CPAP供氧改良技术在当地广为传播。他也开始主持当地诸多科研课题,为当地医护人员开
设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班,提高当地儿科医疗水平。“学员们像种子一样,将先进的医学理念、技术和人性化的服务带入了西部的医学世界里。”上海儿童医学中
心党委书记江忠仪说。
十年来,该项目培训学员273名,其中医生154人,护士94人,覆盖新疆、西藏、云南、宁夏、甘肃等18个省、53个城市的近百家医院——2004年,儿中心又将培训范围延伸至东北地区,项目名称也改为“西部、东北地区儿科医护人员培训项目”,延续至今。
即将启动在线“播种”
“种子”正在发挥播撒效应:在成都儿童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内蒙古妇女儿童医院,受训后的“学员”在各自
所在地建立了9个重症监护室。2008年,四川地震,成都儿童医院接治100余名重伤患儿,治愈率达到100%。“成都儿童医学有12名医务人员先后来上海学
习一年,表现出出色的医疗急救水准和快速反应能力。”成都儿童医院医生、“西部培训”学员郑静激动地说。
一份对历届“西部培训”学员的回访调查显示:89%的学员认为培训使自己获得最新的知识和技能;47.2%的学员回到原单位建立起了重症监护室;50%的学员在原单位开展起新生儿、早产儿的救治工作……
我国儿科医师严重短缺,每1万名儿童仅有2.6名儿科医师,按1∶1000的比例估算,儿科医师缺口超过20万。业内认为,儿中心的“定向培养”模式具有推广意义。
据悉,儿中心未来还将启动另一项“播种”计划——与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继续合作,为西部学员提供免费的儿科在线教育。“通过远程教育,我们希望优质儿科医疗资源能输送到更偏远地区。”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西部培训”导师之一王莹说。
网站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jkw/201211/t20121102_7568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