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夏琳)本因反复抽搐入院查病因,却不想在24小时内病情突变,危难时刻,儿中心迅速启动ECMO治疗团队,多学科联手与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的暴发性心肌炎奋力对抗,最终使患儿转危为安。 11月30日,仅有26个月大的患儿涵涵(化名),因“反复抽搐2天,伴呕吐3次”等疑似癫痫症状被送入儿中心神经内科。入院当日患儿生命体征尚平稳,然而仅过了12小时,涵涵却出现了心率异常的表现。在立即给予心电监护后,发现涵涵的心跳越来越慢,从140次/分直线下降到30-40次/分,同时外周动脉搏动也开始减弱,并伴有“神志不清”的症状。见此情况,医生在及时给予对症处理的基础上,在第一时间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病房。 快速全面的心肺功能评估显示,患儿存在严重心律失常,导致心功能不全,并伴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治疗后仍反复出现快速心律失常,停药后又反复出现心跳停搏。为了稳定患儿的心律,心内科迅速为患儿安装了临时心内膜起搏器。尽管如此,涵涵的心律仍不稳定,一直处于休克状态,心脏时跳时停。在如此危重的情况下,医院立即组织了全院大会诊,启动了多科协作小组,经心血管内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体外循环,CICU以及护理部等专家讨论,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多项检查结果,不能排除暴发性心肌炎的可能。 暴发性心肌炎,是病毒性心肌炎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类型。这一疾病在儿童、青壮年期均易发生,该疾病起病急,在发病24小时内病情可急剧进展恶化,出现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衰,严重心律紊乱,若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非常高。在紧急而又缜密的多科会诊后,大家将目光聚焦在ECMO支持治疗。ECMO是体外膜肺氧和的简称。简单来说,就是用体外循环替代患者的心肺功能,使受损的心肺得以“休息”和“恢复”。 涵涵被紧急送入手术室。由心胸外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组三方协力,根据事先制订的流程,医院ECMO支持治疗小组及时启动,顺利完成ECMO安置术。返回PICU病房后,予以ECMO支持治疗、抗炎治疗、营养心肌治疗,及时调整凝血功能、抗感染治疗等。一项项有力的治疗措施,在ECMO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有效实施。鉴于心胸外科CICU和体外循环专业组之前在科室层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为以PICU为核心的院ECMO团队带来很大的技术支撑。期间,得到了影像、检验部门的全力配合。在临床多学科共同努力下,涵涵的心功能终于得到了改善。53小时后,ECMO终于成功撤离,这为继续开展进一步临床治疗创造了条件。又经过4天的多学科缜密合作和精神护理后,涵涵的心跳、血压逐渐稳定,心肺功能逐步恢复,终于成功撤除了呼吸机,呼吸循环稳定,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平稳转入心脏内科接受继续治疗。 儿中心医疗副院长赵列宾表示,ECMO技术代表了一家医院甚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危重症急救水平,这也是对临床多学科团队协作的重大考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2004年开展体外生命支持(ELSO)累积至今已有35例,今年已开展12例,在此领域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此次医院再次成功运用ECMO技术抢救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显示了在儿童危重急救领域的整体水平和实力。我们也希望,围绕各类危重患儿的急救需要,不断与国际接轨,持续发展和提升像ECMO等重要临床技术,这是我院医疗技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也将为更多孩子送去重生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