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心脏中心

 找回密码
 加入论坛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思天下之兴亡,尽国民之天职--苏肇伉教授家族与医学界的渊源

2016-4-7 11:20| 发布者: 陆医生| 查看: 2254| 评论: 0|原作者: 唐闻佳|来自: 文汇教育

摘要: 中国第一家儿童医院、中国第一家电子企业、上海早期新式中学——民立中学,难以想象,这些镌刻在历史上的“第一”,都跟这个上海的苏家相关。清明时节走进苏家后人苏肇伉先生的家,看着老先生翻出一张张老相片,听他 ...

中国第一家儿童医院、中国第一家电子企业、上海早期新式中学——民立中学,难以想象,这些镌刻在历史上的“第一”,都跟这个上海的苏家相关。

清明时节走进苏家后人苏肇伉先生的家,看着老先生翻出一张张老相片,听他讲述往昔的家族故事,两个想法紧紧攥住记者的心:

第一,这个家族的故事简直是总过近现代史的鲜活缩影;

第二,险阻似乎永远难不住这家人。

苏肇伉整理着家族旧照片,手上拿的,正是姑母苏祖斐的旧照。苏祖斐是我国第一家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创建者,我国著名儿科专家,从协和毕业,终身未婚,视侄儿苏肇伉为己子。苏祖斐一心投入儿童健康事业,也是苏家的“灵魂人物”,对小辈影响很深。

举家办学,非一般商贾的家风

“你们有没有家训?”苏肇伉认真地想了想,有点抱歉地说,“没有。”

是呀,如同大部分寻常人家,没有一句话去提领苏家的“发展纲要”,但这并不妨碍这家人的独特志趣。

苏家原籍福建,老宅在上海新北门硝皮弄,至戊戌变法时已在此居住40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第二年,庚子年八国联军丧权辱国。1903年,苏家当时的一家之主苏梦渔辞世,就留下一个遗愿:兴办一所新式中学。

苏梦渔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亦商亦儒,有“善书法,直逼(颜)鲁公”之说,如今他的书画作品还流传在拍卖行里。但说到底他还是从商之人。

苏肇伉的记忆里,他的祖辈是完全“白手起家”办起了学校——为实现父亲遗愿,苏家4个儿子苏本炎等人四处筹备,最后落实到办学点时,全家上下20口人一致同意搬出老宅,腾出来办学校。“为民而立”,就是民立中学的由来。

苏家三儿子、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苏本铫是首任校长,立下校训“勤学督行”。

为办学而迁家,割舍的是家庭记忆。用苏肇伉姑母苏祖斐的话说,家中几代人更迭在此,在此结婚,在此寿终,还有人在此出生,是“歌于斯、哭于斯、聚族人于斯”的老宅。

苏家人真是热衷办学。1905年,苏家又出资成立民立幼童学校。1906年,创办了民立女子中学。这3所学校培养了许多进步人士,比如“左联五烈士”之一的诗人殷夫。南市政协文史有载,“教育世家苏氏创民立”。

对苏家而言,办学可不是富裕之后的投资。为补足办学费用,苏肇伉的祖父苏本炎先后出资20万两,而苏家小孩布衣徒步,过得非常节俭。

有人说苏家是“爱国商人”,非一般商贾的家风。

 

聚会20年不断,不倒的门楣

清明时节情悠悠,往事说到兴起,苏肇伉又找出一本家庭聚会记录——从1986年起,这个家庭坚持每年聚会,20年不断。


每次家庭聚会就是一大家子人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吃一顿饭,有记录员简单写下当日的场景,还有“签到”,不分长幼尊卑,先来者最先签上自己的大名。

“家庭聚会,86年春节伊始,已历四届,今又值新春佳期,假延安中路842号苏宅做第五次聚会。”


家庭聚会记录被家族老人视作珍藏。隽秀的文字能看出流淌在这个家庭里几十年不断的文化底蕴。

“肇字辈聚会,第六届在皋兰路杨家相聚,感到万分高兴……透露肇伉夫妇在学交谊舞,是日初出茅庐,下次肯定有精彩的表演。”


遇上闯荡在祖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苏家人回沪聚会,这个大家族的聚会更是热闹非凡。


后来,合影留念成了这个家庭聚会的新标配。

有俏皮话,也有书记员般的正经记录。配合大家庭合照浩浩荡荡四五十人,旁人看来以为是什么“学习班”。大家庭开枝散叶,后来为了奋斗各奔东西,或人生失意不喜社交,久而久之断了联系的很正常。如此看来,苏家真算异类。

上溯百年,苏家并不顺遂。在苏肇伉出生前,苏家就遭遇一次重创,几近中落。那是1919年,一战爆发,战争伴随瘟病,苏家“顶梁柱”、48岁的苏本炎在大流感中辞世。

苏本炎在世时兼任6家企业的董事和南商会会长,突然辞世,有关商业账目,家中一无所知。结果,债权没法追回,债务讨上门来。

中年丧夫,家道中落,苏本炎的妻子曾泽新带着7个子女入住坟屋。

坟屋3间,墓前载了松柏,空地上种了蔬菜。“在心情舒畅的人看来,好像一所乡村别墅。”苏家小儿写道,真是心态极好。

艰难的生活并不没有压垮这个曾经的望族。

辛亥革命后,为抵制外货,我国民族企业兴起,苏肇伉的叔父们也投入这场民族工业诞生的洪流。苏氏四兄弟苏祖圭等人爱好科学,一起研究无线电。很快,他们装成了一架矿石机,第一次听到法国驻军电台的电报讯号,全家人兴奋无比。

由于父亲没留下遗产,兄弟4人就将工资一分一厘地省下来,最终了创办亚美无线电公司,这是我国第一家电子企业。

后来,他们又自办亚美广播电台。在战时,亚美电台播报战事消息、商业行情,并为19路军捐慰劳品和抗战物资。

大姐苏祖斐也颇有作为,目睹母亲患病之苦,她立志学医,“我希望更多人不要像母亲这样被误诊,希望用我所学服务百姓。”

1927年,苏祖斐考取8年制的北京协和医学院。1938年8月12日,苏祖斐回上海准备前往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进修,就在第二天,“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她放弃了赴美,投入难童医院的创建。

同年,她参与创办我国第一所儿童医院——上海市儿童医院。苏祖斐后来成为我国知名儿童营养专家。


苏肇伉(后排右四)一家与姑母苏祖斐(前排右三)的合影。

20年不到,这个家庭以“科技救国”、“实业报国”的信念冲出困难,重振门楣。

 

多灾多难不恐惧,更不诉苦

“自力更生才能自救,人贵自强!”苏祖斐在回忆家道中落时这样写道,这句话用在苏肇伉研发我国第一台小儿人工心肺机也颇为贴切。

说来有趣,自苏祖斐开始,苏家人受她影响,出了20名医生,几乎各科俱全,成为医学世家。

苏肇伉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儿科教授,也是我国小儿心胸外科知名专家。1973年,在前辈丁文祥的带领下,他们在一无图纸、二无样机的情况下,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小儿人工心肺机,我国的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这才得以开展,无数家庭因此改变命运。

“我们学医,姑母很高兴,尤其还继承了儿科。”1967年,苏肇伉和同学王乃礼结婚,王乃礼是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医生。


1951年9月,潘达德苏肇琇夫妇在上海与堂弟苏肇伉(左一)和姑妈苏祖斐(坐者)的合影。

这张照片在什么场景下拍的苏肇伉已不太记得,有趣的是照片里的苏家四人都成为著名医生:

苏祖斐是儿科专家、儿童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

潘达德任海军401医院主治军医、外科主任、副院长,著名显微外科专家,在青岛利用断指前残端异位再植一期手再造获成功。

苏肇伉是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教授、上海市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研究所副所长。

苏肇琇当过部队医院副院长,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苏祖斐的鼓励下,她的大侄女苏肇琇报考了同德医学院。1951年,苏肇琇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的潘达德结婚,两人服从国家安排准备北上从医。临走前,苏祖斐要两人许下诺言“一生信守医德,从医济世”。

苏肇琇、潘达德后来都成为名医。苏肇琇说,学医是这一生最确当的抉择。


苏祖斐旧照。

如今,苏家后代从事建筑、教育、法律行业的也很多,遍布世界多地。“看今朝,苏家人才辈出,勤奋忙碌在各条战线上为祖国四化建设做贡献,令人不胜欣喜。”最近一次家庭聚会,有人在记录上这样写道。

20年不散的家庭聚会,苏肇伉这代人转眼从中年步入老年,家族还在日益庞大。

苏祖斐活到百岁,她说百岁人生中看过许多家庭的盛衰,相信“刻薄起家,理无久享”的古语。

苏肇伉则说,姑母坚持“以直报怨,以德报直”,经历过战事,家园被毁,像难民一样的生活,但在多灾多难的时刻,不恐惧,不怨恨,更不诉苦,平静地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苏肇伉对姑母的印象,何尝不是这个大家庭的写照——面对险阻,从不被打倒。在有关苏家的记录里,有这样一句话:

“思天下之兴亡,聊尽国民之天职”。

本账号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并请注明《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路过

鸡蛋

支持

鲜花

喜欢
为宝宝找到心的方向!

社区首页| 家园首页| 群组首页|手机版|上海市东方路1678号 021-38626161|关于我们|沪ICP备15019786号-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