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小儿先心病外科专家苏肇伉教授 日前,苏肇伉教授荣获2004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消息传来时,他仍和平时一样,灵巧的双手在修补心脏的缺损。除了手术器械传递的声音,手术室内安静如常。苏教授喜欢这种安静,他总是这样说,这种安静的神圣感代表职业的崇高与伟大,个人的任何荣辱得失与之相比都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 苏肇伉教授生于1938年1月,抗日战争初期,为铭记山河破旧的屈辱和矢志保家卫国的信念,家人为其取名"肇伉","伉"为"抗"的谐音,意即开始抗日。 苏肇伉教授身材欣长,动作敏捷,爱好体育。他身高一米七十八,中学时是校排球主力,上海市排球队队员。1956年,考入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曾创造校跳高记录。 苏肇伉教授刚参加工作是任职眼科医生,短暂的工作带给他永久的职业敏感。他与人谈话时总是盯着对方眼睛,学生感觉的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严自威,病人家属感觉的是安全、宽慰和平易近人。 苏肇伉教授1973年协助丁文祥教授创建新华医院小儿心胸外科,也是国内第一个小儿心胸外科,是目前国内数十个小儿心胸外科的雏形。正逢"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现在想来,在那个百废待兴的时代,这需要何其敏锐的眼光、智慧的政治头脑! 苏肇伉教授从医40余年,振兴中国心脏外科是他毕生的追求。他自成一体而又博采众长、辨证吸收,思维缜密而又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他主刀手术2000余例,参加手术6000余例。他站在手术台旁,风平浪静时,一步一步,刀法稳健,飞针走线,如水银泻地,一气呵成,堪称教科书;突遇险情,生命垂危时,卒然临之而不惊,抓住要害,指挥若定,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手术无论大小长短,他离开手术室时总是对助手和护士或是点头微笑,或是轻轻的一声谢谢。人格魅力,尽在不言中。 苏肇伉教授放眼世界、胸怀祖国、艰苦创业。基础是临床的基石,临床带动基础发展,苏肇伉教授敏锐意识到我国先心外科基础研究的薄弱,选准目标、身体力行,建设成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实验与临床相结合的体制,后来者无不受惠于他的远见卓识。早年参加研制成功适宜于婴幼儿体外循环的国产心肺机和膜式氧合器。开展婴幼儿深低温停循环体外循环技术的系列研究,在1979年首先将此技术应用于临床。先后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全国30余个心血管单位推广。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率先在国内开展先心外科心、肺、脑保护的基础研究,形成了规范、完善、科学的保护方案。近年来,对胎儿期纠治先心病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胎羊体外循环实验研究,成功建立了胎羊体外循环模型,提出了胎盘功能保护是胎儿体外循环成功的关键。还在国内率先提出了新生儿和小婴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的新思路,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研究,最终建立了新生儿、幼婴儿急诊手术的规范和运作机制。他先后获得了上海市临床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首届中国高教科学进步一等奖。他先后主编了《小儿心脏外科学》、《小儿体外循环学》,参编了8部有关专著,发表论著243篇。苏肇伉教授主持和参与了26项国家级和上海市的科研项目,并在该领域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曾获得17项国家级、部委级和市级科技进步奖。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苏肇伉教授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惑,诲人不倦。先后培养12名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学业上大到选题立项,瞄准最前沿、最急需解决的课题,组织攻坚;小到数据校对,文章修改,几易其稿,兢兢业业。手术上积极放手,培养梯队,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技巧,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医生。生活上身体力行,谆谆教诲,谦虚为怀、堪为楷模。 苏肇伉教授行医四十余载,高风亮节、淡泊名利、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论贫贱富贵、不管鸿儒白丁,全心全意、一视同仁,济世遍神州、美誉满华夏。党和政府先后授予他"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十佳医师"、"上海市劳动模范"、"首届全国百名优秀医生"和"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是国家和人民授予苏肇伉教授的最高荣誉,是对小儿心胸外科工作的肯定和鼓励。 苏肇伉教授以毕生的精力构建中国的先心外科大厦,面对我国先心外科与最先进国际水平的差距,面对全国每年仍有数万名先心病人得不到有效纠治,他想到的是以更大的努力和心智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