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囊血管成形术在80年代,球囊血管成形术临床经验不断增加。球囊扩张先天性或术后狭窄血管使其扩大的机理是使血管内膜、中膜撕裂,偶有外膜撕裂,然后经愈合形成斑痕。目前已有专门为小儿设计的可通过较小的鞘管的球囊,可减少血管损伤的危险性。球囊用稀释造影剂扩张并可迅速缩小,但需监测球囊内压力以避免球囊破裂。选择球囊型号时需同时考虑血管狭窄处直径和周围血管内径。 1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缩窄球囊扩张血管成型术指征与手术相同:如狭窄近端高压,安静时缩窄处压力阶差大于20 mmHg或血管造影显示严重缩窄伴广泛侧枝形成。球囊血管成形术已成功用于治疗自3岁到成人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治疗小婴儿仍有争论。有数据表明小婴儿期治疗后需重新介入治疗者占60%~70%,而7个月以上治疗后无需再次治疗者占80%。此外,对峡部发育不良和狭窄段过长者疗效欠佳。但其对于7个月以上主动脉缩窄者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首选处理方式。球囊血管成形术为主动脉缩窄外科手术后再狭窄处理方案之一。手术后持续性或复发性缩窄约有20%,重新手术较困难,可有严重并发症,包括截瘫、动脉瘤形成,约占6%,手术死亡率约为0~15%。而球囊血管成形术死亡率为0.7%,对78%的重新缩窄患者有效,其余往往因发育较差而疗效欠佳,可能需要手术或支架植入。球囊血管成形术可经股动脉逆行路径。测量主动脉缩窄上下部直径,球囊直径不超过两者平均直径。无论先天性或再发性缩窄,其并发症有股动脉损伤、扩张部回缩或再狭窄、中膜广泛撕裂、动脉瘤形成等,主动脉破裂极少见。 2 肺动脉分支狭窄肺动脉狭窄常伴其他心脏病变,亦常为术后残余狭窄的主要问题。介入治疗指征包括有:右室高压,两肺血流量差异过大,有由于右室压力过高所致右室功能障碍临床表现,肺动脉瓣返流或肺血流阻力增加。由于狭窄通常在肺动脉的远端且有既往手术遗留瘢痕粘连,外科手术修复难度大,单独球囊血管成形术或加用支架植入为首选方法。球囊肺血管成形术经顺行静脉路径实施,球囊直径为狭窄处3~4倍,但不超过正常肺动脉远端直径的2倍。并发症有动脉破裂、节段性肺水肿、咯血及血栓形成,死亡率不到1%。据报道,若以肺动脉分支狭窄部直径较术前增加至少50%或跨狭窄部收缩期压差较术前降低20%为标准,手术成功率为60%,中期随访再狭窄率为15%。 3 体静脉和肺静脉狭窄体静脉狭窄可见于Senning或Mustard术后患者和恶性硬化性纵隔炎者。球囊血管成形术对大多数患儿有效,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及死亡率较低。血管内支架的应用使介入治疗更趋完善,但对肺静脉狭窄者球囊成形术效果欠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