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支架近年来,血管内支架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血管内支架在先天性心脏病应用主要在下列疾病中: ①肺动脉分支狭窄,其不适合及不宜外科手术,球囊扩张是目前治疗的主要方法,但球囊扩张后发生再狭窄比例颇高,过大超压球囊扩张容易发生并发症,如肺动脉分支破裂或撕裂、动脉瘤、心律失常等; ②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的血管狭窄,如法洛四联症纠治术后肺动脉分支狭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吻合口狭窄(如Fantan、Glenn、Blalock-Touss-ing术后),应用带瓣管道术后管道狭窄(如Restelli术后); ③先天性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外科术后再狭窄以及动脉瘤样形成; ④动脉导管依赖的复杂性紫绀型先心病; ⑤体、肺静脉狭窄。使用支架的目的在于支撑需扩张部位血管使其保持开放,抵抗血管的弹性回缩。 目前自体扩张支架已用于临床。尽管自体扩张支架可通过弯曲的血管,无需长外鞘管递送,但不能随血管生长而增宽,并可能因血管内膜过度增生导致再狭窄。因此,儿科仅使用Palmaz不锈钢支架(Johnson&John-son)。临床经验表明,将Palmaz再扩张以适应患儿生长发育是可行的。手术方法是将支架呈折叠式置于导引导管中,通过长鞘管用导引钢丝将其放置于狭窄部位。 1肺动脉分支狭窄血管内支架在小儿中应用·368·临床儿科杂志第26卷第5期2008年5月J Clin Pediatr Vol.26 No.5 May.2008最广泛的是肺动脉分支狭窄的治疗。与单纯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相比,安置血管内支架可提高手术即刻成功率,并能减少中期再狭窄的发生。O'Langhlin等对58例肺动脉分支狭窄患者80次支架安置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即刻效果良好,能显著扩张肺血管至今,增加患侧肺血流的灌注;对25例患者进行8.6个月随访,仅1例发生再狭窄需要再次支架扩张,且效果良好。 2主动脉缩窄及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主动脉缩窄仅行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率高,有关报道显示小于6个月儿童主动脉球囊扩张术后再狭窄率高达55%。因此对于主动脉缩窄(尤其是主动脉发育不良型)和术后再狭窄,是支架安置的适应证。 3动脉导管依赖性紫绀型先心病如完全性大动脉转位、肺动脉闭锁患者,通过动脉导管维持肺循环供血,在出生后早期使用前列腺素E是一种较常用的方法,但不能持久,支架植入动脉导管可维持其开放,为外科手术做准备。 4体、肺静脉狭窄最常见的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Mustard及Senning手术后上、下腔静脉回流梗阻。血流动力学检查及心血管造影表明,支架植入后基本上能完全解除上述腔静脉的梗阻,2~13个月后心导管复查发现,支架表面有中等程度的新内膜增生,管腔直径轻度减少,但无明显压力阶差产生。安置血管内支架的并发症目前较难避免,包括球囊扩张前或扩张时支架脱落、球囊破裂、支架栓塞、阻塞侧枝血管、支架断裂和内膜过度增生。 |